关闭窗口

简体

千年等一回之武汉初印象
2018年09月27日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這是唐代詩人李白所寫的《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此詩中的“江城”,就是有九省通衢之稱的“武漢”,也是因此詩武漢自古稱為“江城”。

--題記

自二〇一五年西安、二〇一七年長沙之旅後,今年九月二十日晚我踏上了開往湖北武昌的臥鋪列車開啟我的江城三日之行。至此,李白詩中所提及的三座城市我都留下了印跡。

九月二十一日早晨六時四十分,列車抵達了武昌火車站,回憶十年前(二〇〇八年)的今天,我正在西部省份四川省的都江堰和青城山旅行。今日開啟中部湖北省的武漢三日之旅。武漢--是我成年以來繼成都、杭州、南京、哈爾濱、臺北、西安、南昌、合肥、長沙之後到訪的第十個省會城市。

早晨的武昌,秋風習習,從武昌火車站到我所預訂的漢口火車站附近的旅館雖有地鐵,但為了觀賞武漢市容市貌,特地乘坐10路公車前往旅館。大約一個小時後,我抵達了漢口火車站。

之所以此時選擇來武漢,不光是旅遊,另一個原因是,目前定居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的我的已故忘年交王恩禧老師的追思會告別儀式將在九月二十二日上午十時半(墨爾本時間)在墨爾本斯普林韋爾墓園博伊德教堂舉行,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末隨著國民政府在內戰中失利,王老師隨同家人從漢口前往臺灣。在王老師離開大陸的城市漢口,我將和墨爾本同步,為王老師做追思禮拜告別,我想也具有特別的意義吧。

我的三天武漢之旅行程是這樣安排的:第一天臨近中午,出發前往武漢大學,下午遊覽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古琴台;第二天上午遊覽東湖磨山景區和武昌起義紀念館,下午登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黃鶴樓和新中國第一座長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漫步戶部巷和參觀中共五大紀念館;第三天登有“楚天第一名樓”之稱的晴川閣、拜有“漢西一境”之稱的歸元禪寺和黎元洪題寫匾名的古德寺及遊覽有“活的武漢近代史書”之稱的曇華林。

武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世界第三大河黃金水道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橫貫市境中央,將中心城區一分為三,形成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是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級市和特大城市,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二〇一七年十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武漢“設計之都”稱號。

春秋戰國以來,武漢地區一直是中國中南部的軍事和商業重鎮。清朝中後期,武漢經濟發達,是僅次於上海的中國第二大國際大都市,洋務運動促進了武漢工業興起和經濟發展,使其成為近代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被譽為"東方芝加哥"。

武漢亦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發祥地,一九一一年爆發的武昌起義作為辛亥革命的開端,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為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的建立,具有重要歷史意義。

民國十五年(西元一九二六年),國民政府決定將武漢三鎮合併為京兆區,並將其設為中國的第一個“直轄市”—漢口特別市,是中華民國行政院直轄的十二個直轄市之一。次年,國民政府和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及中國共產黨中央機關也搬到武漢,武漢隨即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焦點所在。汪精衛主政下的武漢國民政府發動七·一五事變後,中國共產黨在漢口召開了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和八·七會議,提出“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方針。抗日戰爭初期,國民政府在內遷伊始將武漢定為臨時陪都,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焦點城市之一。

說起抗日戰爭時期的武漢,不能不說起珞珈山,說起珞珈山,就必然要說起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大學”—武漢大學。我的第一站就是“武大”。通過地鐵換乘摩拜單車的方式我抵達了位於武昌珞珈山的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的前身是一八九三年清朝湖廣總督張之洞創立的兩湖書院和自強學堂。北洋政府時期,成立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後更名為國立武昌師範大學、國立武昌大學,後又與湖北五所大學合併為國立武昌中山大學。

民國十七年(西元一九二八年),南京國民政府以原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為基礎,改建國立武漢大學。法學家、中華民國外交部長王世傑成為國立武漢大學首位正式校長。民國二十六年(西元一九三七年),國立武漢大學與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和國立浙江大學統一進行招生考試,這五所學校被民間稱為“民國五大名校”。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國立武漢大學珞珈山校園成為國民政府領導武漢會戰的軍事指揮中樞。當我沿環山路漫步至珞珈山半山腰時,發現一棟叫“半山廬”的老建築,綠樹環抱,幽雅怡人。這棟兩層高、三棟小樓組成的建築看上去非常低調:整體呈灰白色,高七米左右,由兩個陽臺將三棟兩層的樓房連接而成,中間一樓伸出一個裝飾性屋簷為入口,八個屋簷毫無裝飾講究,只用白色的漆粉刷一遍。整棟小樓皆青磚黑瓦,幾乎掩映在珞珈山的蒼秀山勢中。

民國二十七年(西元一九三八年)春夏,蔣中正從江西來到珞珈山,他和宋美齡下榻在此調度指揮全國抗日戰場、操控內遷、規劃後方大西南的交通建設等。蔣中正的侍從室主任陳佈雷和侍從室隨員,也在此居住辦公。

半山廬下面的工學院(現行政大樓),是軍事委員會辦公的地方;老齋舍,則是軍事委員會軍官訓練團的宿舍。值得慶倖的是,每次日本軍機的航路都經過珞珈山上空從未進行過轟炸,武漢淪陷後,日軍將珞珈山校園辟為其中原司令部,“本親善之旨,以資保全原貌”,因此珞珈山校舍才極為難得的整體保存至今。

另一棟知名的老建築“十八棟”,我詢問了校園內一名學生,他說他在武大上學已經三年了,卻沒聽說過“十八棟”在校園內何處,很遺憾,後來我也沒找尋到它。據瞭解,在“武漢抗戰”期間,為攜手共謀抗日大計,蔣中正和宋美齡曾寓居半山廬,周恩來和鄧穎超曾下榻“十八棟”。據周恩來的秘書童小鵬回憶:“那時周恩來和蔣介石都住在武漢大學珞珈山上,經常會在散步時遇到。”遙想當年,不知二人所談內容為何,是否有針鋒相對和相談甚歡的時刻。(未完待續)

相关链接
漫 走 武 汉 图 辑
武 汉 昙 华 林 印 象 图 辑
广 结 善 缘 长 沙 行 之 天 心 阁 篇
小城故事--万缕千丝的历史裂痕与友谊
非本网站内容冬网概不负责

 

未经本站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信息及作品

发表意见/查看评论


关闭窗口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X768以上分辨率进行浏览。

版权所有 冬网 1999-2018
Copyright © 2000 Winte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更新时间:2025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