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背景 字号    

简体

我的二〇一八終點站—廈門行記(上篇)
     
上传日期:2018-11-26 作者:Winter

二〇一八年--對於我的祖國來說,是戊戌變法一百廿周年,是北京夏季奧運會十周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而對於我個人來說,亦具有特別的意義。今年,我去了很多地方,從三月份的香港,五月份泰國,六月份寶島臺灣,到九月份的漢口,十月份嘉興,再到十一月份的廈門,可謂是我出生以來外出旅行最多的一個年頭。二〇一八年--是我第一次乘坐飛機十周年,第一次首都北京之旅十周年,第一次踏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香港之旅五周年,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出國—泰國普吉島以及第一次漢口和廈門之旅。

--題記

農曆十月初十(二〇一八年十一月十七日)中午,在這個“雙十”的吉日,我乘搭東方航空班機從上海虹橋空港前往東南沿海城市廈門,這是我第一次來到這座美麗的海濱城市。是次廈門之行,是我臨時決定的,原本我打算去濟南,去親身感受一下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筆下“濟南的冬天”,因廈門友人多次提點之邀,遂今年最後一站廈門三日之旅得以成行。

点击在线收听《厦门亲像一首歌》

廈門歷史悠久,一八四〇年的鴉片戰爭開啟了廈門,中英《南京條約》將廈門列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中國最早四個經濟特區之一,亦是現代化國際性港口,風景旅遊城市。今年恰逢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在這個特別的年份來到廈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身邊許多朋友和同事都曾來過,有的來過還不止一次。依廈門友人之建議,我將旅館安排在市中心中山路步行街附近的老馬路鎮邦路上。

廈門初印象

飛機徐徐降落,透過機艙舷窗,遠遠看到外形像兩個巨大的帆船高層建築,後經上網查詢,這是廈門標誌性城市景觀之一--雙子塔,又名雙峰大廈,是兩個獨立的塔樓並由裙房相連,一幢作為五星級酒店和頂級寫字樓,另一座則作為辦公樓。落機後,踏入高崎機場航站樓內,牆壁上的裝飾圖案也非常溫馨和可愛,其中一幅式樣各異的帽子圖案的中間寫著“Nice to meet you, Amoy”。Amoy是早期外國人初次來到廈門時,聽當地人用閩南方言說“廈門”的音譯詞彙,有點類似Macau(澳門)。

高崎國際機場地處閩南金三角的中心地帶,與金門島隔海相望,三面臨海。據瞭解,最繁忙的境內航線為廈門—上海(包括浦東和虹橋)航線,最繁忙的境外航線為廈門—香港航線,最繁忙的國際(不含港澳臺)航線為廈門—新加坡航線。

乘坐機場巴士抵達旅館安頓好之後,我的廈門之行正式開始了。

我的未來不是夢—遊廈大

我的第一站是馳名中外的廈門大學。因廈門大學於今年十月份更新了遊客參觀規則,即參觀廈大思明路校園必須提前三天在廈大微信公眾平臺預約,憑有效身份證件人臉識別方可允准進入校園。由於我提前做足了功課,我使用護照成功預約並順利地進入校園。

目前廈大僅開放了校史館、革命史展覽館、魯迅紀念館、海洋科技博物館、中國近代史文學展覽館、生物博物館、芙蓉湖、芙蓉湖隧道、思源穀九個景點供遊客參觀。

來到廈大參觀後,我才知道魯迅先生曾在廈大任教,故廈大校園內設有魯迅紀念館。通過館內的文字介紹瞭解到,民國十五年九月四日至十六年一月十六日,魯迅先生在廈門大學任國文系教授與國學研究院教授。除教學外,還撰寫了十七多萬字的著作。

為了紀念魯迅,學習魯迅,廈大於一九五二年十月創設魯迅紀念室。紀念室設于集美樓二樓原魯迅先生在校任教時居住過的房間。一九五六年,為紀念魯迅誕辰七十五周年,逝世二十周年以及到廈大任教三十周年,對原紀念室重新整理,並增設陳列室一間,陳列魯迅在廈門的著作及有關資料,紀念室由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宋慶齡女士親筆題寫。

一九七六年十月,在全國各地魯迅紀念館的支持下,廈門大學對魯迅紀念室進行整修,補充大量從全國各地徵集、複製來的照片和紀念文物,增辟了三件陳列室,紀念室擴大到整層二樓的六個房間,並將紀念室更名為魯迅紀念館,採用郭沫若先生的題字。

二〇〇六年,在“廈門大學走向世界“的校慶八十五周年活動中,為紀念魯迅逝世七十周年和到廈大任教八十周年,在周海嬰先生的支持及上海魯迅紀念館的大力協助下,陸續紀念館再次進行了整修和佈置。

紀念館現有五個展室,第一室簡要回顧魯迅的人生軌跡及思想歷程;第二室陳列魯迅在廈門時的歷史文物資料;第三室是“魯迅與許廣平”專題展覽;第二、三室是全館的展示重點,也是有別於全國各館的地方。第四室辟作紀念室;第五室為魯迅故居,室內擺設按魯迅當年居住時的原貌佈置。

開元路的前世今生

我與廈門友人約定晚上在開元路源通中心晤面並一同晚膳,由於我初抵廈門不認識路,加上逛完廈大天色已晚又趕時閑,我在校門口揚招了一輛計程車前往此地。後來經查閱相關資料才知曉開元路是一條有著八十年歷史的馬路。

在縱橫交錯的廈門道路中,開元路並不起眼,但它是廈門第一條市政建設的馬路,見證著廈門近百年來的滄桑巨變。這就是“廈門第一路”開元路,一九二〇年十二月開始修建,建成於一九二四年八月,曾繁華一時。隨著中山路的崛起,開元路的城市中心地位被慢慢取代了。一九六六年八月三十日,更名解放路,一九七九年國慶日恢復開元路原名。

漫步在開元路以及我預訂的旅館所在的鎮邦路上,如果不看店面的招牌上的簡體字,彷佛我是在臺灣的街道行走。在開元路10米來寬的道路上,兩邊都是騎樓。據說廈門首先出現騎樓就是在開元路。這一從南洋引進的建築風格,不僅適合廈門暑熱、多雨的氣候特徵,可擋風雨和烈日驕陽,還可以方便行人,方便顧客逛商店,便於經商。而開元路上的老廈門人,也總愛在夏季,三三兩兩,赤膊坐在廊簷下,喝茶聊天,生活好不愜意悠閒。

正因為有這麼多優點,後來相繼建成的大同路、思明東路、思明西路、思明南路、思明北路等馬路都採用騎樓式的建築樣式,形成了廈門老城的特有風格。開元路的騎樓也因為它獨特的建築結構,區別於其他的騎樓建築,彰顯著它的古老與獨特。

一九四九年以前,在中山路未形成時,開元路一帶是廈門的商業中心地帶。那時,廈門是一座商業繁榮的消費城市。開元路前段緊臨第四、第五碼頭,是物資進廈門的入口處之一,每天貨源不斷,人來人往。由於客流量大,開元路入口的廣場、海岸邊,自然是最為熱鬧的消費場所。

廈門餡餅--廈門最佳的伴手禮

晚膳結束後,熱情好客的廈門友人步行陪我送我回旅館。途經開元路的一條支路大元路時,他指給我看了一家廈門老字型大小門店阿吉仔餅店,該店是廈門歷史最悠久、味道最地道的店,每天傍晚都有附近居民和慕名而來的遊客排著長隊購買。離開廈門的當天上午,我專程跑到此店購買了三盒。

很多人可能沒想到的是,廈門餡餅的出名竟然與物資短缺有關聯。改革開放以前,計劃經濟體制下老百姓有著諸多不便,尤其是糧食食品,可不是有錢就可以買到的,有時候能吃飽就不錯了,哪能談什麼“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呢?廈門餡餅其貌不揚,但口感酥細、料美餡多、口味眾多,深受喜愛。

傳統廈門餡餅選用上等麵粉、豬油和精選綠豆為主料。廈門餡餅還分為甜味餡餅和鹹味餡餅兩種。甜味餡餅是以綠豆沙為餡,加豬油、白糖烘焙製成。鹹味餡餅則是以肉丁為餡,加豬油、白糖烘焙製成。用皮酥餡靚來形容廈門餡餅,真是毫不誇張的讚美了。

現在的廈門餡餅,外表還是同以前一樣質樸無華,內在就如同改革開放四十年一樣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像什麼老婆餅、香肉餅、椰子餅、綠茶餅、海苔餅、素餅,還有水蜜桃、荔枝、葡萄、桂圓、鳳梨等口味的餡餅。

廈門老街區的歷史與文藝

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開元路入口的廣場每天還有許多民間藝人在表演:捏面人的、耍猴的、表演木偶戲的、放幻燈片的、打拳的……在眾人喝彩聲中討個人場錢場。而開元路前段緊挨海岸的則是用籬笆圍起來的茶座,每當夏季來臨,女歌手在名為“泗水”、“中坡”、“小坡”的茶座伴著海濤聲唱起了纏綿的歌曲,引來了許多大方的客人在此品刨冰、喝咖啡、歇腳納涼,悠閒自在。

而說起當年開元路的熱鬧繁華,廈門友人在如今的大元路上指著右邊的一塊區域告訴我,這裡曾經是金城戲院,是當時廈門第一家戲院(即普通話所稱的電影院),當時的金城戲院經常上演一些歌仔戲、南樂等傳統劇碼,還有二王街講古場也很有名的,就在開元路邊上一條小巷,開講時,販賣瓜子香煙的小販們四處走動討好客人,有錢人會要個茶几泡壺茶,沒錢人站在後面聽著入迷,心裡也高興。

走著走著,不經意的發現前方鎮邦路的路牌,馬上到我住宿的鎮邦路的旅館了。從開元到鎮邦,是廈門的歷史,從起初到定格。開元路,你的繁忙和喧囂,噴繪出廈門百景的第一頁。(未完待續)

作者寫于二〇一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晚

相关链接
下载本文打印版(简体版PDF格式)
下载本文打印版(繁体版PDF格式)
我的二〇一八终点站—厦门行记(下篇)
“古早味”—臺灣心跳聲(智慧城市网转载)
古早(百度百科)
厦门之行图辑
厦门大学图辑
古早味,台湾味(豆瓣)
记忆中的老味道,古早味美食
厦门大学官网
泉州古早味:漂洋过海的乡愁

推荐文章
我的《小城故事》----台湾苗栗三义行
台湾桃园大溪经国纪念馆参观记
台湾眷村的前世今生--马祖新村眷村文创园区参观记

----发表意见/查看评论
  • 上篇文章:同在蓝天下 用心看台湾
  • 下篇文章:香港入境事务处关于在香港转机的电邮回复
  • 建议使用IE10.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X768以上分辨率进行浏览。

    版权所有 冬网 1999-2018
    Copyright © 2000 Winte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更新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