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站长故事 | 冬冬看世界 | 精彩乐无穷 | 品味人生录 | 网路中间站 | 站点超链接 |

“上海銀行”的前世今生

作者:Winter 更新时间:2020-06-07

每當身邊的親朋好友問起我目前在哪家銀行工作這個問題時,我的一句簡單回答“上海商業銀行”似乎總是不夠,總是讓提問者搞不明白,他們總是誤認為是國有銀行或中資銀行。前不久,去年在虹口區圖書館采虹書房參加讀書會認識的“上海情愫”微信群群主“一葉知秋”阿姨亦曾問起過我同樣的問題和產生同樣的誤解。

今年的六月二日正好是我們銀行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成立一〇五年紀念日,借此機會,我就同各位讀者網友講講目前我所服務逾五年的“百年老店”銀行的前世今生。

《牡丹亭》裡,杜麗娘一夢驚醒,來到“春色如許”的庭園,哪知她一眼望去,一邊是“姹紫嫣紅開遍”,一邊卻是“斷井頹垣”,真正是物是人非的無奈。對於上海市寧波路50號來說,亦複如是——一百多年前的輝煌恍然若夢,“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

上海外灘背後的寧波路,東起四川中路,西至六合路,長1,226米,俗稱後馬路。其東段是老上海錢莊及小型銀行主要集中地,新中國成立前,這一地區的錢莊、銀行多達九十餘家,堪稱上海的金融街,類似於現在的浦東陸家嘴地區。

民國四年(西元一九一五年)六月三日,上海《申報》本埠新聞欄內有一則報導:“昨日午後為本埠寧波路9號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正式開幕之期,各界領袖前往參與盛典者,絡繹不絕,由董事長莊得之先生、總經理陳光甫先生一一延入接待室,款以茶點。”

寧波路9號,這就是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簡稱“上海銀行”)開業時臨時租用的辦公場所。直到民國十八年(西元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上海銀行新樓落成。新樓由通和洋行設計,位於今上海市寧波路50號(江西中路口)。開業時對外不發一張請柬,不舉行揭牌儀式,然而,中外金融巨頭都來捧場。

上海銀行大樓是一幢高6層、平面呈A字形的現代派風格建築,正好佔據了寧波路與江西中路的轉彎角,有興趣的朋友有機會可以親自去看一看。不僅這幢大樓有名,該行創始人之一及當家人陳光甫先生亦很出名,他是舊中國金融界頗有影響力的銀行家之一,被外國人稱之為“中國的摩根”。

陳光甫本名陳輝德,字光甫,一八八一年十二月出生在江蘇省鎮江丹徒。幼時在湖北漢口洋行當學徒,業餘自學英語,一九〇四年由在漢口正金銀行任買辦的岳父推薦,去美國聖路易博覽會中國館當工作人員。不久,獲得官費進入聖路易商業學校肄業後,轉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就讀,獲商學士學位,畢業後在美國銀行實習。一九〇九年回國後,曾在南洋勸業會、江蘇都督府財政司、江蘇省銀行、中國銀行等處任職。

陳光甫一生最大的亮點,就是與洋行買辦、中國紅十字會理事長莊得之等人創辦了上海商業儲蓄銀行。

當時,一般銀行的資本均在50萬-100萬元以上,上海銀行開辦時資本還不到10萬元(實際7萬元),員工只有7名,是名副其實的小銀行。然而,開辦僅半年,資本就翻了一番。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創業,到民國二十六年(西元一九三七年),上海銀行存款總額近2億元,機構多達111處,員工2775人,成為中資銀行的翹楚。宋慶齡的母親倪桂珍都成為了上海銀行的股東。

以陳光甫的眼光,之所以選擇寧波路開業辦公,以己揣度,寧波路東向不遠即是外灘,彼時聚集了多家實力雄厚的中外資銀行,而寧波路本身又是眾多錢莊和小銀行的集聚地,一邊倚著大銀行,一邊挨著錢莊,地理位置頗佳。而我現在所供職的上海分行位於浦東陸家嘴金融城,香港總行辦公地址亦位於港島中環黃金地段,銀行的選址很重要,而且港臺同胞不都信“風水”之說嘛!

特別值得說明的是,我現在所供職的是上海商業銀行、而上文提及的是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兩家銀行的簡稱皆是“上海銀行”,千萬不要和上海本地的上海銀行搞起來哦!如果你去過臺灣,當地人所說的“上海銀行”指的就是“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如果你去過香港,當地人所說的“上海銀行”指的是“上海商業銀行”。那麼,兩岸三地的“上海銀行”有什麼歷史淵源呢?

為便於讀者網友理解台港兩地的“上海銀行”之間的關係,我一直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來解釋。我把臺灣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比成“爺爺”,香港的上海商業銀行說成“兒子”,內地深圳和上海兩家分行說成為“孫子”。是不是通俗易懂吧?

下面就用書面語具體來說說。民國三十八年(西元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後,國民政府播遷臺灣。同年十二月美國政府凍結上海銀行資產,十二月底上海銀行將香港分行以上海商業銀行之名在英屬香港殖民地註冊,脫離本行;惟仍以特殊的控制股東身份,持有香港“上海銀行”約60%的流通股票。

民國四十三年(西元一九五四年),“上海銀行”于臺北市仁愛路二段設立總管理處;民國五十三年(西元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經當時的臺灣地區“財政部”核准複業,民國五十四年(西元一九六五年)年六月十六日在臺北市正式複業,成為唯一自中國大陸遷台複業的民營銀行。

“上海銀行”在台複業初期,總行設於臺北市館前路,經營作風保守,至民國七十一年(西元一九八二年)時僅有營業部、國外部、儲蓄部、高雄分行、城中分行等五處營業據點。目前除臺灣省內六十五個分行據點外,于香港及越南同奈各有一處海外分行。

民國六十九年(西元一九八〇年)十月,“上海銀行”原總管理處拆除改建的總行大樓啟用;民國八〇年(西元一九九一年),“上海銀行”總行遷往臺北市民權東路一段“上海銀行大樓”,原總行大樓改設仁愛分行。民國九十六年(西元二〇〇七年)一月,“上海銀行”原總行大樓拆除改建“上海銀行仁愛大廈”。民國九十八年(西元二〇〇九年),“上海銀行”仁愛大廈落成。

現在從臺灣轉到香港,在香港的上海商業銀行大股東為臺灣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在香港本港共有四十二間分行,亦在紐約、倫敦、三藩市、洛杉磯、深圳及上海設有分行。

二〇〇八年八月十四日上海商業銀行以港幣13.88億元成功投得港島中環皇后大道中十號中航集團大廈物業。二〇一〇年七月二十三日,皇后大道中十號中航集團大廈及十二號號上海商業銀行大廈獲准合併重建一幢二十六層新大廈。

二〇一五年四月二十八日,上海商業銀行新總部舉行平頂儀式,二〇一六年中剪綵啟用入夥。當時聽我的香港同事說,時任香港特區政府“三號人物”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先生曾受邀出席新大廈剪綵儀式。

去年六月中旬,我利用休年假的機會陪同從未去過香港的父親參觀了位於中環金融區的香港總行新大樓,受到了我行常務董事兼行政總裁郭錫志(David Kwok)先生的親切接待並合影留念。

每年初春,我都會飛往香港公幹參加總行在香港國際會展中心(九七年香港主權移交儀式舉辦地)舉辦的兩岸三地“上海銀行”年會。遺憾的是,今年由於疫情的關係,年會取消了,香港也沒去成。

從上海到臺灣,再到香港,兩岸三地的“上海銀行”見證了歷史的變遷,而上海寧波路50號的建築已經結束了其作為上海儲蓄銀行總部大樓的歷史使命。儘管短暫,但它的一磚一瓦都已深深融入了這家舊中國最大民營銀行的輝煌與頹敗。動盪變遷的時代,讓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如同耀眼的流星,璀璨令人驚豔,隕落令人扼腕。

“良辰美景奈何天”的感喟已屬過去,今天,當我們面向未來時,應回望歷史,以史鑒今,不讓這些雄圖壯舉被時代淹沒,努力早日將上海建設成國際金融中心。(完)

作者寫于二〇二〇年六月六日下午

相关链接
下载本文WORD版(简体)
下载本文WORD版(繁体)
下载本文PDF版(简体)
下载本文PDF版(繁体)

推荐阅读
无锡市首家台资银行上海商银无锡分行开业
栉风沐雨的永隆银行(一)
栉风沐雨的永隆银行(二)
漫走武汉图辑
武 汉 昙 华 林 印 象 图 辑
广 结 善 缘 长 沙 行 之 天 心 阁 篇
小城故事--万缕千丝的历史裂痕与友谊
《京口三弄》之北固山篇
《京口三弄》之赛珍珠故居篇
《京口三弄》之金山传奇篇
韩国朝鲜分裂:三八线划出语言鸿沟
印太战略下的沙璜岛:中国警惕印度印尼军事合作
彩虹旗被“打格”芒果TV被禁转播欧洲歌唱大赛
邓丽君和心战墙:金门岛上诡异的声音武器
在台北当酒店小姐,不一定要很会喝酒

注:本站為公益性網站,非本站原創內容本站概不負責,轉載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或觀點。如無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權,請來信告知,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若您喜歡站長原創文章,歡迎掃描上方二維碼以支付寶或微信方式或點擊链接捐助(金額不限)本站持續運行,謝謝大家!

中國冬網製作維護 版權所有
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流覽器,1024X768以上解析度進行流覽。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s © 1999-2020
Last updated: